XM官网

2.1分,今年最烂片出现了(2025年03月25日)

XM

这才3月 ,年度最烂电影就出现了?

真人童话电影《白雪公主》IMDb2.1分,刷新迪士尼百年历史最差纪录。

中国观众给出的评分,同样很糟糕 。

豆瓣开分4.4 ,比上一部《小美人鱼》更低。


票房前景也堪忧。

制作成本就高达2.7亿美元(合人民币将近20亿元) 。内地预测票房仅1179.4万元人民币 。‌

全球首周末票房仅有8000万美元 ,想要后续收回成本,可能性很小。

曾凭童话改编风靡全球的迪士尼,怎么就陷入了拍一部烂一部的尴尬境地?

今天不妨借这部片好好聊聊——《白雪公主》。

1

上映前 ,这部电影就已经吵得沸沸扬扬 。

先是选角争议。

原版故事中,公主因白如雪的肤色得名“白雪 ”。但电影里,饰演公主的是深肤色的拉丁裔演员瑞秋·齐格勒 。而偏偏 ,嫉妒白雪公主美貌的恶毒王后,又是公认的女神盖尔·加朵饰演。

选角一出,遭网友无情吐槽 ,“毫无说服力。”

后又有言论争议 。

瑞秋·齐格勒在2022年接受采访时,批评原版动画电影“过时”,称王子更像一个“跟踪者 ”。表示新的电影不再与1937年的动画版类似。

“白雪公主不会被王子拯救 ,她也不期盼真爱,而是希望成为一个她能够成为的领导者 。 ”

对经典的不屑态度,让大量观众提前对电影产生抵触情绪。

还因为小矮人角色使用CGI特效而不是真人 ,被批评在剥夺侏儒症演员的工作机会。

而且角色设定依然是住在山洞里的、身材矮小的滑稽角色 ,带着强烈的刻板印象 。遭《权力的游戏》中“小恶魔”演员炮轰“过时” 。

戏外,又有两位女主不同政治立场问题。

瑞秋·泽格勒在预告片发布后,写下“解放巴勒斯坦 ”。而盖尔·加朵则一贯支持祖国以色列 。

电影宣传过程中 ,两人之间的紧张关系被进一步放大。

如此种种,这部电影一开始就被唱衰。

而迪士尼公司似乎也对成片缺乏自信,上映前就大幅度缩减宣传活动 。

首映礼拒绝媒体采访 ,也没有在中国开试映会。

这也让人们更为好奇,影片到底改成了什么样?

鱼叔第一时间看完,发现电影整体上仍保留了经典框架。魔镜 、毒苹果、被吻醒的名场面都在 。

故事开始 ,白雪公主的生母因病去世后,父亲娶了新王后。新王后虚荣、邪恶,为一己之私搜刮民脂 ,让整个国家民不聊生。她只因嫉妒白雪公主的美貌,就派猎人杀死她,但猎人于心不忍 ,放走白雪公主 。公主逃跑途中 ,遇到了七个小矮人。

这些,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情节。

之后的情节,就有了不少改动 。

尤其是男主 。

他并非白马王子 ,而是一个反抗军小队长。因为种种机缘巧合,他与被赶出王宫的白雪公主相遇。他们在携手与皇后的雇佣兵相斗的过程中,产生了别样的情谊 。

白雪公主不再是被动等待拯救的女性角色。她的目标不是找到爱情 ,而是推翻王后,让国家恢复往日的平静。

还有一些细节处做了改动 。

比如删除了白雪公主帮七个小矮人打扫房间的报恩情节。而是改成白雪公主分给他们清洁工具,和他们一切打扫房间。

乍一看 ,这些改动更具有当下的性别意识 。但可惜,仅有的优点,并不能扭转这部影片糟糕的口碑。

即使抛开角色外形的争议 ,就电影本身来说,所有改动都像是努力在符合当下的价值观,却没有带来真正眼前一亮的新鲜感。

2

近些年来 ,迪士尼轮番将经典童话故事重制为真人版 。

其中不乏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改编。

像《爱丽丝梦游仙境》充分发挥了蒂姆·波顿独具一格的暗黑奇幻风。

《爱丽丝梦游仙境》

而《沉睡魔咒》则让脸谱化的反派角色转变为更复杂的悲剧人物 。

《沉睡魔咒》

 但这一部《白雪公主》就明显故事低幼 ,缺少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艺术表达 。

角色本身就塑造得十分刻板。

王后是一个完全脸谱化的反派,毫无逻辑的又蠢又坏。

白雪公主虽然比原版提升了一定的主体性,但整体而言依然不够丰富 。

演员的表演也十分浮夸。

由于角色的扁平和情节的低幼 ,两位女演员本就没有什么发挥余地。而为了强行突出戏剧化的情绪,在一些情节里也用力过猛,反倒暴露出演技的短板 。

整部电影并没有让人记忆深刻的场面。

无论是歌舞编排 ,还是视效奇观,都平平无奇。

可能也就森林的童话画风和小动物的萌萌特效,还算生动细腻 。但放在数不清的好莱坞视效大片里 ,这样的水准也并不出众。

《白雪公主》

而小矮人的CGI特效,尤其令人不适。

在特写面部镜头时“似人非人”的观感,甚至有种恐怖谷效应 。

《白雪公主》

当然 ,鱼叔也觉得,IMDb的2.1分和铺天盖地的骂声,倒不至于。

电影并非一无是处 ,作为儿童题材观看 ,勉强够格。

可以看得出,这部真人版也的确在努力迎合当下的时代观念,做出一定的调整 。

回看原版动画《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》的评论页 ,认为故事“过时”的人不在少数 。

人们逐渐意识到经典童话背后潜藏的有毒价值观。

比如,女性角色被动依赖男性 、外貌至上 、过于追求虚幻爱情等等。

英剧《性教育》中直接指出,童话故事存在对女性的抑制 。

《性教育》

所以 ,后来的迪士尼改编都在试图赋予女性角色更多主动性,更多智慧和成长。

像《冰雪奇缘》《勇敢传说》中爱冒险的公主形象。这部《白雪公主》同样延续了这一趋势 。

片中,女主一边遭继母追杀 ,一边为父亲的死不屈。这种情况下,比起爱情,她更渴望为了信念战斗 ,找回自己和平、温馨的家园。

电影也有意保留原作童话里的美好内核,呼吁人性的善良、纯真和正义 。

有一个细节,白雪公主很擅长记住别人的名字 ,以及身世。

电影的在险些被杀的关键时刻 ,她正是通过准确叫出士兵的名字,打破了对方的工具化身份,从而成功策反了护卫队。

其实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 ,从抽象的观念和刻板的标签中走出,关心具体的人和事 。

 3

为什么这样一部电影,会引发如此激烈的批评?

说到底 ,是选角争议与成片质量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
近年来,身份政治热潮早已引发群体性对立,涉及多元化选角的电影太容易成为焦点。加之片外其他争议 ,让社会情绪层层叠加 。最终导致,戏外的争议远超出电影本身,成为不同观念群体相互攻击的武器 。

看看评论区 ,太多种族仇恨 、审美偏见充斥其中。

围绕一部电影产生争议、讨论、差评都无可厚非。但鱼叔还是觉得,这些都需以观影体验为前提 。

很多人没有看过电影,仅仅因为选角就贴上标签 ,给出差评。这对电影本身和创作者而言都是极大的不公平。

回想起来 ,迪士尼童话真人改编电影翻车,不止这一部 。

这几年,市场反响 、口碑都在不断走低。

回想十几年前 ,《爱丽丝梦游仙境》《沉睡魔咒》《美女与野兽》都曾是票房保证。

《爱丽丝梦游仙境》拿下全球10.2亿美元票房,开启真人童话改编热潮 。《沉睡的魔咒》颠覆经典,收获7.58亿美元。《美女与野兽》凭借对动画版的忠实还原 ,斩获全球票房12.66亿美元。成为该系列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 。

这些虽为商业片,但口碑时隔多年也依然不差。

但从2010年代后期开始,这一类型的票房、口碑双双下滑。

《爱丽丝梦游仙境》《沉睡魔咒》的续作 ,反响都大不如前 。

2019年的《小飞象》,全球票房3.54亿美元,未收回成本 。之后从《花木兰》《小美人鱼》到这部《白雪公主》 ,更是票房断崖式下跌,口碑也沦为笑柄。

《白雪公主》一度被骂到锁分。

曾经凭借童话改编火遍全球的迪士尼,如今却在童话改编上屡屡翻车 。究竟是怎么回事呢?

一来 ,早年这种“经典童话+真人明星+大制作特效 ”的模式 ,姑且新鲜。但后来几乎每次都套用同样的公式制造,套路感严重。只追求视觉的精美,故事本身乏善可陈 。无法还原经典的魅力 ,也看不出翻拍的意义,完全沦为歌舞秀场。

二来,受身份政治和女权相关运动影响。近年来迪士尼真人童话改编越来越强调多元化选角和身份政治 。可能迪士尼想随舆论潮流做出新的童话改编 ,这本身无可厚非。但问题是,多元化往往只流于表面。

比如选角上找个有色人种,但故事上还是白人故事 ,并不属于真正的少数裔叙事 。像《小美人鱼》改用非裔演员,但片中故事背景还是丹麦风格,延续了欧洲中世纪的建筑、服饰元素。爱丽儿的故事仍是典型欧美童话叙事 ,传递个人至上的西方价值观。

要么,是改编不彻底 。

《白雪公主》融入性别议题 。但改成独立大女主后,又保留了王子亲吻后公主复活的名场面。

女主不谈恋爱了 ,和继母的雌竞却依然是故事主线。给人一种“改了 ,但又没改”“也行,但没必要”的观感 。

还有一些客观原因,比如流媒体平台崛起分散了部分受众。像《花木兰》当时就是疫情影响改为线上播出 ,影响了票房收益。

有强大粉丝基数的经典IP,改编起来并不容易 。过于中规中矩,没有新意。过于求新求异 ,又易失原作魅力。身份政治的多元化选角,更极易引发群体应激 。

其实,这不是迪士尼一家的问题 ,现在好莱坞几大片场都深陷争议。

像最近HBO即将拍摄的剧版《哈利·波特》中,据传斯内普教授角色可能会由黑人演员扮演。许多粉丝和影迷对此表示不满 。

如何在尊重原著及其观众情感的实现真正的多元化和包容性,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。

不过说来说去 ,重点其实还在于创作本身。

毕竟,这几年也有一些“打脸 ”观众的例子 。

像剧版《夜访吸血鬼》,还有《权力的游戏》衍生剧《龙之家族》 。都是前期同样因为身份政治争议被骂 ,后来凭剧作本身质量赢回口碑。

明知经典童话IP的情怀阻力如此之大 ,创作上更需要另辟蹊径。

可以像《沉睡魔咒》那样,从反派视角重释故事,赋予经典新的内涵 。或者像《冰雪奇缘》那样 ,重塑一个全新的公主形象,打造一个全新的世界。

《海洋奇缘》的改编模式也值得借鉴,它以有色人种为主角 ,展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冒险故事。同样是彰显身份政治,它足够真诚,将大洋洲文化 、航海传统和社区价值观融入叙事核心 ,而非仅仅停留于表面 。

去年的《海洋奇缘2》也凭借这种创新思路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。

《海洋奇缘2》

回想1937年的《白雪公主》经典动画,何尝不是一次大胆的破局。

当时,迪士尼动画多以轻快、幽默的短片为主 。角色形象也大都是单纯、可爱的儿童或动物。这一版的《白雪公主》不仅挑战了90分钟的叙事长度 ,还融入完整剧情,塑造了成熟 、散发性吸引力的女性角色。

当年也有舆论声质疑黑童话元素和爱情场景不适合出现在动画中 。但随着它的大获成功,引领了之后《灰姑娘》《睡美人》等更多成熟公主形象的出现 ,这一类型反而成为主流。

因而 ,比起单纯注入全新的价值观念。我们更需要的,是有能力诠释并重塑全新价值观的作品 。

真正的破局,不是浮于表面的“换皮”故事 。而是敢于打破既定模式 ,以扎实叙事和深刻情感打动人心的底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