XM官网

白酒春节市调:动销同比下滑,“口红效应”下的平替隐忧(2025年01月24日)

XM

临近春节 ,白酒动销环比持续改善 ,即便行业上下游都很努力,大消费环境的不振仍让市场表现乏善可陈 。

名酒研究所在市场调研中获悉,白酒“春节档 ”预计同比小幅下滑 ,消费呈现“口红效应 ”(注:“口红效应”是指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,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价格较低但能带来心理满足的小商品,如口红等廉价非必需品) ,有“平替”趋势 。从营销战术来看,库存去化成为营销重点,甚至有酒企罕见地采取了停货挺价的策略;从回款进度来看 ,渠道打款进度落后于去年,终端商普遍反映垫款需求较大;从产品档次来看,大众酒动销表现较好 ,高端酒次之,次高端有下滑趋势。

旺季“消失 ”,春节也要去库存

事实上 ,库存问题贯穿了2024年全年 ,并由此催生了新的渠道现象,如打款消极 、互相调货 、常态化窜货等等。

目前,从成都、西安、郑州 、长沙、南京、合肥等地的调研情况来看 ,库存问题依旧不容忽视 。仅名酒方面,高端酒库存大都约为1~2个月,其中 ,茅台酒的库存低于一个月;次高端酒库存普遍约为3个月,其中,山西汾酒的库存约为1~2个月;大众酒库存约为3~4个月 ,极个别单品的库存约为4~5个月及以上。

基于此,“去库存”成了春节的营销重点,有酒企采取了停货策略。

商家普遍认为 ,当前的控货或停货有两个原因:一是2024年的库存积压到了一定阈值,缓解渠道压力;二是市场对春节的动销预期采取了比较保守的策略 。

“目前来看是远不及预期的,尤其是许多企业客户取消了年会或者削减了年终福利 ,团购氛围与往年不可同日而语。”据成都主营名酒团购的肖先生判断 ,年前可能会“冲一波 ”,但整体来看大概率不如去年。

西安商家彭先生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 。

他透露,物流的发达 、计划消费的成型以及促销的常态化 ,使得白酒行业淡季与旺季的边界正在不断模糊,去年动销就呈现出“淡季不淡”“旺季不旺”的趋势,按目前的氛围来看 ,今年春节的白酒动销难超去年。

“春节肯定不缺货,这时候控货是对的。 ”他赞同企业停货并表示,名酒目前都在血拼春节动销 ,大都加码了促销投入,控货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价盘,稳定去库存才是正事 。

回款分化 ,计划内的名酒开门红

在《“一线直击”名酒围城效应:一道关于商家眼光的考题》一文中,名酒研究所指出:“没有开门红”的说法是不太准确的。当前,酒企都在推进“开门红 ”或一季度目标 ,但市场不是对所有企业都买单的。

名酒研究所整理获悉 ,几大高端酒的“开门红”目标都定在40%左右,企业要求在1月底之前完成,渠道反馈“已经完成”“问题不大 ”或“在计划之内 ”;次高端品牌回款进度稍慢 ,但企业目标比较积极,如洋河要求一季度完成50%目标;大众酒回款进度明显弱于去年,很多品牌都在用“一商一策”进行市场抢收 。

“苏酒、徽酒普遍有一定回款 ,目前进度约在20% 。”南京商家苏先生透露,商家当前最现实的问题是终端垫款较多,回款有一定压力。

“月初 ,烟酒店打了烟草首款,且在首批次中,高档烟占比较高。变现后 ,预计月底会有小批多次的酒水回款 。 ”苏先生表示,名酒商家筹集资金的能力较强,配合厂家多打款也能拿到更好的“政策” ,所以大家打款积极性还是有的。

但区域酒方面 ,“开门红”则可以用“灾难 ”来形容。从渠道反馈来看,受资金压力、经营预期 、价盘下滑等多重因素影响,区域酒回款已大不如前 。

“只有那种有成熟稳定的营销团队 ,且高周转、渠道粘性强的品牌我们才敢回款。”长沙商家陈先生透露,某上市酒企的“开门红”到目前都没什么回款,更别说一些渠道力一般的酒企了。

“口红效应 ”显现 ,平替消费走红

“几年前,我们卖酒说‘性价比’,客户都觉得是在侮辱人 ,但现在,大家觉得这是在换位思考 。”成都商家肖先生表示,近几年的大消费环境改变了大家的用酒观念 ,“性价比”成了客户用酒的重要选择。尤其是平替消费的走红,让客户在自嘲中有了接受的理由。

据他透露,今年春节档 ,动销情况预计是大众酒好于高端酒 ,高端酒好于次高端酒 。

“目前走量最大的渠道是年会和宴席,这一块现在的竞争也最激烈。 ”肖先生透露,红包、金条以及其他实物奖励已经打动不了客户 ,一些大单品在这些常规福利之外,额外增加了“赠生肖酒”的福利,生肖酒现场就能变现 ,这些促销实际上是在用变相降价去迎合消费者。

而在消费的“口红效应”中,也有受益的品牌 。

合肥商家张先生经营着某徽酒主力产品,他认为 ,徽酒正好撞上了本轮调整期,尤其在100~200元价位段有一些很强势的产品,如古5 、古7、古8等 ,均实现了逆势增长,古7在省外市场也出现了高速增长 。

他认为,价位亲民、有名酒基因 、未过度开发且具备良好稳定的分利模式的产品 ,在未来会有较大发展空间。

除此之外 ,“平替 ”概念的走红,正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起“低价打败高价 ”的消费逻辑,有商家甚至担忧行业会因此而陷入一段螺旋式下滑的通道。

“尤其是那种没有品牌溢价的‘平替产品’ ,在对比品饮后,会让消费者产生与名酒价值同等的‘错觉’ 。”郑州商家王先生认为,大部分消费者品不出同香型 、同度数但不同品牌之间的产品优劣 ,“平替”的粗放式对标,会弱化名酒品质、品牌以及文化价值,对名酒的伤害不容小觑。